• 微信关注
免费技术咨询

18637302099

服务热线

主战坦克在未来合同作战中的作用

来源:爱游戏网页版官方入口    发布时间:2024-12-08 13:56:58

  【知远导读】本文摘自《未来合同作战中的重型装甲部队》研究报告,由英国皇家三军联合研究所撰写,着重阐述坦克和重型装甲部队是否还能适应未来作战的问题。作者首先阐明主战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机动、火力、防护——在作战中发挥的作用。然后指明未来作战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由此要求主战坦克和重型装甲部队做出的调整,及可以设想的调整方向。最后通过前文分析,精确指出未来仍然可能实施高强度作战,因而重型装甲部队仍将占据关键地位,但是必须在机动力、情报、监视和侦察、态势感知、后勤保障、人员素质等方面有所改变和改进,才能承担起未来作战赋予的任务。作者是皇家三军联合研究所地面战专家,有着非常丰富研究经验,近期着重研究俄乌战争作战经验教训,其研究分析细致深入,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目前正在进行的俄乌冲突是1945年以后欧洲顶级规模的地面常规战争。双方主战坦克在冲突中遭受了极大损失,其中有许多是新型武器造成的。1在此背景下,一场久已有之的争论再次凸显出来:主战坦克未来在战场或现代军队结构中的前景是怎样的?特别是在面对新威胁时,坦克还能不能发挥作用?

  重型装甲部队有许多应用方向,但主要用途还是作战,也就是以打败敌人为目的的暴力应用。这就需要具备战斗力,传统上认为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机动、防护、火力。2火力有时也称为杀伤力或进攻力。3美国陆军条令长期以来一直将机动、防护、火力作为战斗力的要素,并构成广为接受的理论框架。有时认为领导是第四个内容。美军条令到2017将战斗力扩充到八个成分,即领导、信息、任务式指挥、运动和机动、情报、火力、保障、防护。4这就背离了试图将不同要素集成到一个模型里的根本原则。这个结果尽管强调了支援兵种和集成的重要性,却也有一定的可能模糊了原模型想要描述的战争内容。

  英国条令没有直接复制这个战斗力模型,而是在英国陆军基础性的陆军条令出版物(ADP)地面文件中委婉地提到战斗力,将它包含在作战能力的物理成分里。5合成部队的战术职能与美国条令最相近,包括指挥、情报、延伸范围、信息活动、火力、机动、防护、保障。6这个模型形成鲜明对比,它强调不可避免要从作战转向稳定行动,即使在作战背景下也是如此,与美国条令有所不同。7

  在机动、防护、火力的原始三角框架里理解作战和战斗力是有益的,这将推动思考在陆地域实施作战时,一支部队总体上该如何运行并产生所需效果。具体地说,三角模型适合确定各类部队自身带有的核心权衡,而该模型的加强版包括比如领导和指挥控制等要素,无论集结的是哪种部队都适用,因而不能很好地说明重型装甲部队(围绕主战坦克建设)与其他轻型部队之间的权衡。后文将会谈到,其他要素的集成也对确保重型装甲部队继续存在十分重要,不应忽视。

  最后,无论首选哪种战斗力概念模型,其价值都在于要对抗在国防和安全问题的评论中都会存在的技术决定论。这种决定论的动因是对技术能力的欣赏,可能会引起高估技术变革的影响,也可能会引起不能理解技术变革对军事系统的别的部分和战场动态造成的二阶和三阶影响。上述因素都会在某个阶段影响到有效实施合同作战。部队如果擅长打仗,且能可靠地进行大规模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做到了诸兵种合成,也就是让炮兵、步兵、装甲兵、工兵、后勤、医疗勤务等不同兵种一致行动。然而,不是所有军队都可被视为合成部队,只有在能同时集成各种能力,恰当发挥同步效果,进而打赢战争,最好是决定性地打赢战争,才算是达到了这个状态。8

  在这个模型中,主战坦克不是生成战斗力的唯一部队要素。然而在平台级,原来由机动、火力、防护构成的三角概念最能体现其价值,虽然仍要在这三个特点之间取舍(就像其他平台一样),但是主战坦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突出表现这三者。当装甲车辆大规模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时,装甲部队在平台级的作战方式将决定更广泛的战术和战役动态。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装甲车辆,这能说明为什么装甲车辆会发展出现在具有的特点。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主战坦克发展成当前的形式:履带式车体里安装发动机,旋转独立炮塔,主武器。二战结束时,这种配置基本全面得到完善,取消了车体安装机枪等设计,并对主战坦克乘员实现标准化:主炮配备自动装弹机时,共有车长、炮长、驾驶员三人;在增加一名乘员为主炮人工装弹时,共有四人。除了司机外,大部分主战坦克上其他乘员都坐在炮塔和炮塔吊舱里。

  对坦克配置来说,机动是三个特点中最复杂的一个。虽然履带式车辆因为具备多用途的机动性能而得到重视,但是不能认为主战坦克和重型装甲部队是机动力最高的编队:而只是适合在某些条件下使用。物理地形不会相同,所以泛泛概括是不可靠的,9而且如果时间充分,轻步兵确实能在其他部队不能通行的环境里通行并战斗(丛林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人们一直认为装甲部队不适合限制性地形,当然这个想法也许不对。10除了陡峭山脉(即使轻步兵也要掌握攀岩技术才能完全保证机动)以及内陆和沿海山脉顶峰地带外,履带式装甲车辆能够在大部分山地地形行动。11然而,除了这些极端情况外,基本上可以说履带式车辆(在军队术语里主要是指重型装甲部队)的战术机动力最高。12技术上的原因是履带式车辆行动装置的接触面积大,使其地面压力比轮式车辆小,因而推力和牵引力更大(即使履带式车辆绝对重量要重得多)。理论上说,提高牵引力对松软或摩擦力大的地面(例如沙土地)的影响不如对粘性地面(例如淤泥或粘土)大,而实际上区别很小。13履带式车辆不太可能陷车滑车,因此比轮式车辆更适合通过困难地形。如果地面还没有软到车辆会下沉的地步,履带式装甲车辆也比轻步兵有着极大优势,如果地面可以通行,则发动机功率保证其能够比徒步行动更快。

  除了发动机功率和动力传动系统模块设计外,车辆自身越野机动力的限制大多数来源于于履带(或车轮)与地形之间的剪切效应,这造成牵引力损失,妨碍车辆通行能力。14在陡坡上最大有可能出现剪切效应,横穿斜坡比直接上下坡要难得多,横穿斜坡失败很可能造成翻车。15在间隙角方面,接近角、离开角、腹部间隙、坡度角也会影响车辆能爬过哪些障碍物。16轮式车辆也擅长横穿斜坡,但是履带的优点是相对更能抵御小武器火力和炮弹破片,而上述火力和破片有可能打烂橡胶轮胎,使轮式车辆丧失机动能力。因而履带式车辆即使在激烈作战中也能保持机动力,不过代价是要提高机械复杂性,对远距离行驶造成影响,后文将简要阐述这个问题。

  车体形状和动力传动系统设计在适宜条件下带来极大的战术机动力。朝鲜战争中,“百夫长”(Centurion)主战坦克能爬上湿滑泥泞山坡,还能通行水稻田,常常令英军惊叹不已。17问题是,这种能力本身需要代价来换取,同类车辆的不同设计及承担的正式战术任务将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能。例如,减少负重轮可以充分保证战术机动力,机械上更简单,但是会增加地面压力,削弱在软地面行动的能力。同样,履带式装甲车辆特别擅长一定坡度内的山地地形,但是轻型履带式车辆擅长的地方,重型履带式装甲车辆就可能感到困难,原因既有困难山地道路和一般限制性地形,也有车辆的自重和地面压力使其无法横穿陡坡。越野战术机动的原则和技术大部分可以在轮式车辆和履带式车辆之间互用,但是履带式车辆容忍度更高。尽管如此,看懂地形并想好如何穿越是一门技巧,而且必须谨慎驾驶坦克。在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下,重型装甲车辆能够迅速穿越困难地形,克服障碍物,而其他部队就不能够做到。同样,机动力优势并不一定就会使轮式和重型履带式装甲车辆更为适合作战。在森林、丛林、山地地形,要求缓慢谨慎运动,因而最好以阵地方式使用装甲车辆,或利用强大火力和防护迫使敌人离开关键地形,同时运用轻步兵实施机动作战。首先要依据环境和情况决定如何运用重型装甲车辆。是否运用装甲车辆实施作战首先是地理因素决定的,其次是车辆性能决定的。

  如果要远距离行驶,在有通行路线的情况下,轮式装甲部队比重型履带式装甲部队更有优势。轮式车辆的行动装置和动力传动系统较为简单,因而所需维护较少,故障率也低得多。轮式车辆油耗也较低,而且维护需求较低造成需要的零配件较少,伴随车辆的维修站和抢救机械也较少。因此能说,当需要在阵地、地域、目标之间运动时,轻型轮式车辆的作战机动力更高,这个特点已写入《英国陆军打击概念》。18而事实情况更复杂:重型装甲车辆快速行驶很大作战距离,恶劣地形也可以,而轮式装甲车辆的机动性能不同,在一定环境里,在战役级可与重型装甲车辆媲美。

  还必须考虑战略机动的问题。在进入战区和前方集结地域时,主战坦克和重型装甲车辆都装在重型装备运输车(HET)上,运送整个路途的绝大部分,旨在减小动力传动系统和行动装置的磨损。如果重型装甲部队必须在没有重型装备运输车支援的情况下行驶,则道路行驶越远,带来的故障率越高,就算车辆到了,也会造成更大的维护负担。主战坦克和重型装甲车辆从技术上说能够最终靠空运进入规定战区,但是只有最大的运输机才能装得下,并且不可以大量运送。因此,要想使大量装甲部队迅速到达战区,就需要往返许多次,可这不可能在合理时间内做到,因而根本没办法满足所需要的战略空运能力。有没有足够长的跑道(而且铺装达到能够安全容纳重型运输机的标准)能用也是一个限制因素。海运是在战区间远距离运送主战坦克和重型装甲车辆效率最高的方法,而这需要有可以卸载车辆的时间和安全港口(除非考虑到运用适合重型装甲车辆的专业两栖登陆能力)。铁路运输效率也很高,但是具有与空运一样的瓶颈,在这里是涉及铁路车皮和可用车站。

  必须练习重型车辆的所有远程运输模式,才可能正真的保证任务完成,不出现不必要的拖延。还应当对战斗部队、后勤支援部队、运输大批车辆的运量和距离所需要基础设施的管理单位做协调,不得轻视这样的一个问题。19所以说,重型装甲部队构成的威胁最可信,既可以前沿驻扎,也可以在作战距离内的原驻地留作预备队。然而应当指出,部署重型装甲部队是能做到的,而且中型装甲部队,尤其是围绕履带式装甲车辆建设的部队(尽管重量较轻),也会带来许多相同的成本和限制。

  防护是重型装甲部队固有的特性,这一点是轻型战斗车辆无法复制的。传统上利用大量被动装甲实现防护,包括轧制均质钢装甲和某些复合材料,此类装甲能够偏移或吸收来袭炮弹的能量。被动装甲可呈一定角度,一般集中于车辆正面,旨在以最小重量带来最大防护。有些车辆使用爆炸反应装甲(ERA)作为补充,这是一种盒装炸药,在遭炮弹撞击强度够大时就会引爆,抵消来袭炮弹的能量,降低装甲被穿透的可能性。

  越来越多使用主动防护系统来加强被动装甲,该系统可分为“硬杀伤”和“软杀伤”两种。硬杀伤系统从物理上击落来袭炮弹。例如,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的APS-Gen3系统包含短程雷达(发现来袭炮弹接近)、电光传感器(抢在击中前定位炮弹)、爆炸式对抗措施(引爆后摧毁炮弹)——后一个动能组成部分可称为制导爆炸反应装甲块。还有以色列“战利品”(Trophy)等系统发射类似霰弹的弹药,拦截来袭炮弹。20软杀伤系统更多,其中有几种系统能干扰来袭炮弹的导引系统和炮弹的发射或制导系统。逆向反射探测器、激光告警接收器、防御性电子战系统等,都有助于发现以车辆为目标的反坦克武器。在打败反坦克系统本身方面,能够正常的使用激光致盲电光传感器,同时还能够正常的使用无线电频率干扰来切断导弹与发射器之间的指令信号。不同的软杀伤系统有不一样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大部分都是针对打败制导系统。

  在火力和杀伤力方面,现代主战坦克仍然是战场上最强大的平台之一,在集中于视距内或近距离的直接交战时尤其如此。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是主战坦克具有强大的主武器,还能够携带其他反坦克武器,所有这些都能够最终靠安装在稳定炮塔上来实现。乔纳森·豪斯(Jonathan House)将反坦克武器分为两类:化学能武器和动能武器。21这种划分仍然有用,同样适用于安装在主战坦克和轻型车辆上的武器,以及徒步步兵携带的武器。化学能武器通常就是指反坦克导弹(ATGM),而远程精确火力和巡飞弹在技术上也属于这一类,其他部队广泛使用此类武器承担反坦克任务(主战坦克本身却很少使用)。虽然主战坦克不能垄断杀伤力,但是它的大小适合作为一种平台,意味着携带反坦克武器时不需要损失机动力。

  动能武器类实际上包括主战坦克的主炮,而大部分军队认为自行式和牵引式反坦克炮的战术效果不佳,便携式反坦克步枪被认为力量太小,只对最轻型的现代装甲车辆才有威胁。22无论是西方设计还是俄罗斯设计,主战坦克主炮现已广泛使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其穿甲弹芯由贫铀合金或钨合金制成。23当然也可以发射其他弹药,但是破甲弹(HEAT)和碎甲弹(HESH)等专用反坦克炮弹对现代装甲的效果不好。在装备现代弹药的情况下,主炮仍然是一种强大的反装甲武器,具有相对重量轻、装填迅速、价格实惠公道等优点。

  主战坦克主炮很早就具有了稳定功能,使其可以在运动中准确开炮。而这仍然是一项极大的工程挑战,24使掌握了稳定火炮制造方法的国防承包商对竞争对手占有极大优势。西方大部分主战坦克主炮都是120毫米口径,这大致是没有机械助力的情况下装填手能够迅速操作的最大主炮炮弹。只要大幅度加大口径,西方重型装甲部队只能被迫用自动装弹机换掉装填手:这就可能要求车长、炮长、装填手(二炮手)、驾驶员组成的四人车组减少一人,而出于车辆内部及战场上工作流程的原因,一般不希望这样做。如果在配备自动装弹机的同时保留第四名乘员,主战坦克炮塔就要加大,而现在已经接近实际尺寸限制。鉴于要进行的权衡,同时如果主炮技术不出现意料之外的进步,在能预见的将来,坦克主炮的杀伤力不太可能有明显提高。尽管如此,主炮依旧很强大,特别是还要考虑到主战坦克利用车载弹药就能达到很高的火力强度和射速。

  总体上看,主战坦克能快速穿越地形与障碍物,可使用强大的主炮在直接视距内快速连续打击目标(包含别的主战坦克),可承受除专用反坦克武器以外的打击并坚持战斗,这使其成为一种强大而灵活的地面作战单元。而做到这一切的代价是要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框架提供支援,可是主战坦克自身的战斗力足以使其具备独一无二的能力,既能摧毁其他重型装甲部队(在得到恰当运用的情况下),也能在战斗中保持锐势。25主战坦克在得到恰当运用和赋能后,很适合从进攻作战转换到突破与扩张战果。

  而实际上,突破与扩张战果与二战前夕出现的纵深作战理论(或前苏联作者所说的纵深战役理论)遥相呼应。26这一进攻理论的核心是首先突破敌防线,然后对敌后方地域实施纵深打击,进而造成足够大的破坏,阻止敌人有效调动部队去填补自身防线上的缺口,或包围进攻部队。27实现突破与扩张战果是有利的,它能席卷后方地域,“旨在系统地瓦解敌人”。28若无法保持锐势,进攻作战可能转而夺取并占领目标和地域,这个目标不够大胆,但也是一种有效的作战设计方法。29以上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而要想做到实施以上任何一种进攻作战所需要的合成兵种集成,就要求对部队设计、编成、结构做出调整。当有许多调整是战争特点的变化造成的,并影响到支援兵种时,主战坦克及装备主战坦克的部队就必须同样做出改变,才能与之相适应。


上一篇: 曝光丨北辰区应急管理局通报三季度行政处罚典型案例

下一篇: 恶魔的铁蹄:二战日军坦克部队及其战术

在线留言

WRITE A MESSAGE TO US

首页
咨询服务电话: 18637302099
爱游戏网页版官方入口